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文化大全 >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歇后语来历和典故是怎样的?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歇后语来历和典故是怎样的?

时间:2019-01-02 13:29:02来源:原创作者:潘森阅读:

有一句歇后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们常常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人多力量很大这个道理。其实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这个意思,而且已经被误传了千年。在这句话里面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臭皮匠”,那么原句是什么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话的原句其实是“三个丑裨将,顶个诸葛亮”,这里的“裨将”是指在我国古代时期一种军队的头衔,比当时的将军的名号要低一等级的就叫做“裨将”。裨将一般是由都尉或是校尉升迁而至的,到达裨将军衔的就已经是可以参加军帐会议了,是在军事行动中辅助军队中统帅的重要助手。在我国的三国时期,哥哥阵营的军队中都是有设置这个军职的。如此说来“三个丑裨将,顶一个诸葛亮”的正确解释就是“即使是三个长得比较丑的裨将的智慧加在一起,也能顶的上一个诸葛亮的智慧了。”

对于后面误传后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来历与典故有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的就是有一次诸葛亮去动物做客,取的时候为了能够掂量下东吴的分量,于是就专门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像看看东吴到底有没有人能人能将这塔给造出来。这座宝塔建造的要求非常的高,单单塔顶上的铜制葫芦就有着五丈之高,在三国时期,一丈换成今天的米,差不多就是2.42米的样子,五丈那差不多就有12米的样子了,整个葫芦的重量就有四千多斤重。看到这里,孙权确实被难住了,孙权一时间急的是面黄肌瘦。后来在全国下令号召人才,寻到个冶匠,但是却又缺少个做葫芦模型的人。于是又在城门上贴起了招贤榜,但是过去了一个月了仍然是一点下文都没有。诸葛亮则是每天都跑到招贤榜下悠哉的踱步,高兴的摇着鹅毛扇子。

然而在那个城门口有着一个皮匠摊子,是三个皮匠一起在经营的。他们三个看上去都非常的普通,长相也不太好,而且还不识字,整天身上都有着一股子皮臭味,所以大家都叫这三个是臭皮匠。后来他们听说蜀国的诸葛亮在寻东吴人开心,于是心里很是不服气,于是哥们三个就凑在一起开始商议起来。后来他们足足花费了三天三夜的功夫,使用剪鞋样的方法将葫芦的形状给剪了出来。然后他们再使用牛皮作为材料,愣是一锥子一锥子的将一个大葫芦的模型给缝制出来了。在浇上铜水的时候,显示将皮葫芦埋进了砂里,这一着,果然就这么成功了。之后诸葛亮得到了铜葫芦浇好的消息后,立马就给孙权告辞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于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么出现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咱们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书中的一篇名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是带兵准备渡江,然而江水太过于湍急,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突出水面的礁石,一般普通的竹筏子和船只是很难过去的。如果选择强行渡河的话,那么打头阵的船只只会有一种结局, 那就是触礁沉没。此时的诸葛亮也是一筹莫展了,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后来快要天黑的时候,恰巧有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如果,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就献上了良策。他们告诉诸葛亮去买牛,然后让他们从牛的肚皮开始,将整张皮剥下来,然后封号切口,再让士兵往里面吹气。然后将这些牛皮全部绑在筏子的周围,做成牛皮筏子,这样一来,筏子与筏子之间就不会怕撞在一起了,而且又能够顺利的渡江。这件事后,”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句子就开始在民间广为的流传了下来。


标签:诸葛亮臭皮匠歇后语典故 上一篇:老鼠嫁女的故事是怎样的?这里面有着什么寓意? 下一篇:压岁钱的来历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