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文化大全 >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时间:2019-04-03 17:28:27来源:本站整理作者:野谈历史阅读: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不过这里面只有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期在仲春和暮春之间,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节气和人文融为一体,也正好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和谐共存的关系。古时候清明节的习俗十分丰富,扫墓祭祀和郊游踏青是永恒的两大主题。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独有两种身份的节日:节气兼节日。清明,最初是一个提醒农民耕种的节气,后于寒食、上巳两节融合,到唐宋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它由祭祀扫墓和踏青游玩这两大节俗组成,越千年而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文化心理中去。

清明节强大生命力的背后是深厚文化内涵的支撑,这些文化内涵为清明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地活力。这些文化内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中一项传承悠久的习俗,这一习俗活动在唐朝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一致认同

到贞元六年(790年),唐王朝规定在清明节期间放假七天,从而保证官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祭祖扫墓,如使得这一节俗活动在唐时的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

祭祖扫墓,是生者对死者的祭拜仪式。这一敬祖活动,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这一活动,源于中国民众的祖先崇拜。我国的祖先崇拜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图腾崇拜,发展到之后的生殖崇拜,再到之后的灵魂崇拜,最后发展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祖先崇拜。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民众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只能把各种自然现象看成是某个神灵的启示。民众为了获得食物,不得不祈求这些神灵的庇佑。他们认为已逝祖先的灵魂,不仅可以保佑本氏族的人免于灾难和祸乱,驱除疾病邪气,更可以促进人口的繁衍。

因此,每逢氏族有重大事件时,都要祭祀祖先,以求得保佑。这样世代传承下来,自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在清明节祭祖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对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整个氏族共同体的祖先,而是本家族的祖先。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先祖,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这一文化内涵。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二、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就是求福避邪

无论人们在节日期间无论采取什么仪式活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免除灾祸,希望五谷丰登,清明节的节俗活动也不例外。

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体现了人们免于灾祸的心理。人们认为,柳枝可以用来辟邪。如巫师在施法驱鬼时,手拿柳枝,其目的是驱赶煞气。在人们看来,清明节是煞气最为厉害的时期,这时“阴气”达到最重,会给人带来危害。人们为了避免这一伤害,会在这一时期将柳枝插到自家的门楣,以此来驱赶晦气。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肯定了“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一做法。江苏武进一带有“居民插桃花、杨柳于门,以祓除邪崇”的习俗,同样,在安徽泾县“谓清明为插柳节,清明日‘于门簪一嫩柳,谓能解邪’”。

清明节的另一节俗活动——寒食禁火,也体现了民众的趋吉避祸心理。清明寒食期间的禁火活动刚开始大约持续一个月,后在官方的干涉下缩短为三天。禁火之后,由政府赐新火,以此来免除疾病的困扰。寒食禁火后重生新火的习俗,表达了米粥霓虹对新希望、新生命的美好期盼。

清明节是融合上巳、寒食两节发展而来的。上巳节是在水边举行的祓禊仪式,其目的也是希望灾祸或者不祥的事物被带走,让人们远离厄运。

总之,清明节的深层含义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在清明节的节俗活动中,人们祈求丰收,希望身体健康与婚姻美满,子嗣绵延。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三、就清明节而言,感念先祖之恩应是它要突出的主题,清明节文化的精义在于感恩

而这种思想在清明节节俗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清明祭祖。清明节祭拜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先人和父母。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有功之人是自己的父母和先人。而对于先人和父母的恩德,子女要用“孝”来表达。这种“孝”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祭祖扫墓就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在祠堂、坟墓祭拜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清明节要祭祀自己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体现了对血缘先人的感恩之情。

在节日期间人们除了要对自己的祖先进行拜祭之外,还要对那些有功于国家之人进行祭祀,这些祭祀行为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国家有功之人的感恩,如清明节期间的黄帝祭陵。三月三在河南新郑举行的朝拜轩辕黄帝活动,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的人文始祖,对轩辕黄帝的的祭拜,便是对先人的感恩。“感恩文化是遗产传承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保障”。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不仅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人类的共同祖先,还要祭拜大自然。因为在先民的意识中,人类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所需的一切。因此,人类应对大自然心存感念。而在先民们看来,大自然中水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一观念体现到清明节中就是上巳节的水中沐浴。先民们认为水不仅可以祔除不祥,还可以孕育新生命,上巳节的水中沐浴和临水流觞,就是先民们对自然的一种亲近,通过与水的亲密接触,来表达对水的感恩和敬意。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四、清明节,是从一个节气发展而来,人们遵循着这一自然规律,来安排生产和生活

清明时节正是春耕、采茶、养蚕的大好时令。此时的农家要祭蚕神,吃时令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节日食品——子推燕、清明狗。“子推燕”——用面和着枣泥,做成燕子的形状,制作程序和蒸馒头一样,蒸熟之后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以此来纪念介之推。

“清明狗”,采一些嫩莲,再拌上糯米粉,就制成了。因此,杭州民间流传着“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的民谚。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万物萌芽,人们在清明节游春踏青可谓是顺应天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也是顺时精神的最好体现。插柳,即折取柳枝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某些地区还要在坟山或农田的田梗旁插柳。无锡一带有谚语云:“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由于柳树本身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生殖力,人们插柳戴柳的目的就是希望将柳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移植到自己的身上。

还有民谚说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种说法将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联系起来,反映了古时人们希望能够避灾免祸的美好期望。清明节期间到处生机勃勃,人们外出踏青,亲近自然,以此来驱散一冬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五、火崇拜,就这样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离不开火,但火灾又经常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于是人们对这种不可预知的“火”便产生了敬畏心理。火崇拜,就这样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而人们的这种相关意识,是古人“万物有灵观”的直接产物。因为,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对很多不能解释的自然想象看成某一神灵的启示,并对这一自然现象顶礼膜拜。清明时节的禁火、赐火习俗,就是这一火崇拜观念的体现。

原始先民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自然界中存在的部分自然现象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依据他们的思维模式,对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到我国的阴阳五行观念中。在这一观念下,人们认为“阴”表示的是已逝之人,“阳”表示的是“在生之人”。“阴”和“阳”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习俗就是将人们的“阴”和“阳”统一起来。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平台,就是在生之人给已逝之人的纸钱。这一烧纸钱行为,表示已逝之人并没有被在生之人忘记。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可抵抗灾害,无法预知更无法回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单靠个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们只能群居抵御生活中的灾难。

这样,对于多子多福的观念开始萌芽,生殖崇拜就此产生。生殖崇拜观念,主要体现在上巳节中的节日习俗。上巳节的节日活动主要有:会男女,袚禊和招魂续魄。会男女是为了寻求伴侣,满足情欲,繁衍后代。从此种意义上讲,上巳节就是一个求偶节、求嗣节。这一会男女节俗活动,在先秦时期甚为盛行。

标签:清明节节日节气 上一篇:关于时间的名言有哪些? 下一篇: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关系?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