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趣闻趣事 >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时间:2019-08-08 15:17:21来源:网络作者:刘继兴阅读:

古代的文人墨客,和“矿老板”这种词,恐怕谁也没有办法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就是,历史上万人敬仰的诗仙李白,还有豪放旷达的苏轼,两个人竟然都曾经开过矿。这是不是一下子颠覆了他们在你心中的形象?或许这是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事情,怎么李白和苏轼竟然会开矿呢?他们真的做过矿老板吗?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历数我国古代诗人文人,最受人追捧的两位自然非李白和苏轼莫属。"李白是酒,苏轼是茶。"二人各为唐、宋巅峰年代的文坛霸主,若是评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两人绝对能双双占据前三之位。

两位大文豪若是能跨越几百年,来次“面对面”豪饮斗诗,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有趣的是,就是这么两位历史上的超级大文豪,竟然都曾亲自带人开过矿。

不过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惊讶的。自古以来,矿产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资之一。哪怕放在如今,“家里有矿”都是巨富有钱的代名词。

那么,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究竟以什么为生呢?这个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靠卖诗稿为生,也非富家子弟。从他的诗中可推测出,他曾开过铜矿和铅矿,且自运自贩铜铅矿石,长途跋涉,其乐陶陶。

李白干一行爱一行,情系矿山赋深情,他的开矿生涯至少十年。“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需问舞袖,佛尽五松山。”“鸡鸣发黄山,瞑投虾湖宿。”“提携采铜客,结荷水边沐。半夜四天开,星河粲人目。明晨大楼去,岗陇多起伏。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又云:“采铅清溪滨,时登大楼山。”……李白笔下的这些诗句,可谓句句不离开矿本行。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诗中的地名,都在现今安徽铜陵和贵池一带。唐代甚至更早,这里就是铜铅产地。开矿就得有销售。矿石从这里装船运往扬州的市场。当时的扬州,地位相当于今日上海,“舟樯栉比,车谷鳞集”,手工业很发达,所产铜镜久负盛名,首饰玉雕制作精湛,船业也很兴旺。矿石的熔铸和制品都在扬州完成。尽管唐开元十七年曾禁止私卖铜、铅、锡及以铜为器,但又规定采铜、铅、锡者,官家收买之。

矿石有幸,能由这位堪称世界级的大诗人亲自押运,李白多次随舟同行押送矿石,人在旅途,多诗兴。白天观山景水色,夜赏月饮酒赋诗。许多传世之作就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吟出,为盛唐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为了深入了解李白的经济生活,笔者广泛查阅了有关他的资料以及他所写的诗文,得出的结论是:李白是个好老板,常常与劳工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诗中多处提到五松山,这是冶矿工地,位于“南陵铜坑西五六里”。李白在炎热夏季,亲至“铜井炎炉”与工人一起劳作。

有人没读懂李白一手抓采矿、一手忙写诗的“两手抓”与“两手硬”,以为他热心求仙学道,说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依据是:他采铅、丹之药。这是附会,为炼丹用不了多少铅,不必自采,更不用船运。退一步说,即便如此,李白诗中何必写“采铅”,写成“采药”岂不更雅么?可见,“采铅清溪滨”和“提携采铜客”正是他的本行。

北宋大文豪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心系百姓疾苦,也曾带领老百姓找矿,并成功地挖到了煤(石炭)。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中国最早的专门以煤炭为题作诗的,当属苏轼的《石炭》一诗。苏东坡早在900多年前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石炭》诗,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煤炭最早、最具有文献价值的文字记载。苏轼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遗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也。”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当时苏东坡为徐州太守。

《石炭》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盘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李白苏轼都开过矿是怎么回事?

《石炭》写出了徐州人采煤的热火朝天、兴高采烈的场面。古代人基于煤是会燃烧的石头,故称之为石炭,以区别于木炭。石炭这一称呼,出自魏晋时代并流传至今。石炭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名称。《石炭并序》中提到的白土镇,在徐州西南25公里处的萧县境内。一首诗便让这个山区小镇闻名于世。据萧县地方志记载,白土镇因产白色高岭土而得镇名,现有人口三万余,辖17个行政村,曾是唐代的陶瓷生产基地。北宋元丰元年,工匠在挖白色陶土时,发现了煤炭,时值苏轼知徐州,萧县是徐州辖境。

苏轼是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领导,他上任后的当年冬天,天降大雪,寒冷异常,柴薪燃料严重匮乏,别说冶铁,就连居民的取暖做饭都成问题。苏市长体察民间疾苦,积极组织人力,去找煤了。于是便有诗序中所叙之事。苏轼不愧是豪放之人,寻找煤炭资源的艰辛只字不提,但以煤炭造福百姓的兴奋跃然诗中。

苏轼在徐州找出的石炭,可制作取暖用的“香饼”。欧阳修在《归田录》里有这样的记载:“有人遗余清泉香饼一筪者,(蔡)君谟闻之,叹曰:‘香饼来迟,使我润笔独无此一种佳物。’……清泉,地名;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绝。”欧阳修笔下的“香饼”,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如杨慎《升庵外集》载:“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汁合之为饼,燃之可以终日。”

宋朝时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错,当时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其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火做饭取暖。“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曾批评世风奢靡: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汴梁一个看守城门的士兵。

真想穿越千年去往古代,亲眼去看一看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大文豪,是怎样撩起衣裤开矿的,想必那样的场景一定很有趣。

标签:李白苏轼开矿 上一篇:盘点克里特文明的6个有趣事实 下一篇:克莱因瓶为什么装不满水,其实克莱因瓶骗局早已揭开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