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古代人物 >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

时间:2020-04-15 11:59:47来源:本站整理作者:本站整理阅读:

随着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很多人这一次非常关注剧中的主角赵祯,而赵祯的历史原型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宋仁宗。宋仁宗的一生,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他的“仁”,正是一个非常仁爱的皇帝,死后才能得到仁宗这样的庙号。而且纵观历史,除了赵祯之外,也再也没有第二个皇帝有“仁”这个字了,可见宋仁宗的确是实至名归。那么,究竟宋仁宗到底有多仁,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至于后世自称是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都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

1.宋仁宗是个怎样的人

宋仁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步入朝政了,他九岁被立为太子,十三岁就继承帝位,似乎这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是实质的内幕是这样的:首先他的父亲宋真宗,不知道是受什么蛊惑了,对自己的儿子竟然产生了杀机,还好大臣们及时拉住了宋真宗,才保住了他的命。二是十三岁登基的宋仁宗,刚开始也是被垂帘听政的可怜蛋,后来才得到了亲政的权利。最后,父亲宋真宗留给他的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但是宋仁宗却把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不得不说,他真的是很有实力的。

宋仁宗是一个胸怀大爱的人,待人宽厚仁慈,颇有帝王的风范。这样的人怎么会做不出惊艳的业绩呢?

在文化方面,他十分包容。于是出现了唐宋八大家。在这八大家中,就有六人出自宋朝,一直到现在,人们还能说出他们的大名。在国家人才方面,积极支持范仲淹改革,盛产大忠臣。其原因是宋仁宗心胸宽广,能够容忍臣子们与他产生不同意见,不会因为自己下不来台就要斩首。因此,出现了像范仲淹,包拯这样的人物。

比如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张贵妃受到圣宠而身兼要职,风头不小,就受到了大臣们的联名弹劾。而包拯是出了名的正直,愣头愣脑的跟宋仁宗讲道理,唾沫横飞,把宋仁宗气的拂袖返回后宫。还好包拯生于宋仁宗这个时代,要是遇上李世民那暴脾气,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宋仁宗的宽宏大量不仅体现在他对待群臣的态度,还有对普通百姓的宽大处理。著名词人柳永,在他籍籍无名的时候,赴京赶考好几次都名落孙山,这让他很是恼火。于是他写下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这样的诗句简直就是在大肆的讽刺国考,藐视朝廷,放在过去说不定就要掉脑袋。可宋仁宗却没有追究此事,而是以下面的方式“报仇”。

在柳永最后一次考试时,果然就中了。但是宋仁宗却在发榜的紧要关头,御笔一挥,划掉了他的名字,并金口玉牙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样一来,既给了柳永教训,也把自己的面子保住了。柳永是出了名的风流狂妄,他每天跑到青楼,靠着写词赚取稿费。混迹在青楼女子之间,嘻嘻哈哈,还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这样的玩笑可以说对一代帝王是很过分了,但是宋仁宗也并没有把他怎么样。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

2.胸怀仁义宽厚待人

宋仁宗逝世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一个皇帝死了,让本国黎庶哭得涕泗横流的事,屡见不鲜,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痛哭,实在是凤毛麟角。

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以仁政而著称于史,其领导艺术值得一说。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淡淡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高考”中“恶毒攻击”全国最高领袖,即使搁在现在,也不会被录取的;即便赶上“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宋仁宗不光对其臣民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从不因自己身居高位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乾隆为何把宋仁宗当做偶像?

3.坚持原则善听劝诫

赵祯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青天大人包拯。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相当于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赵祯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赵祯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赵祯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太祖、太宗皆曾为之,节度使恐非粗官。”赵祯只好罢了。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赵祯回到后宫,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宽松,仁宗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松的时代,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宋代官员待遇比较优厚,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这种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能够流传万世。宋代以科举取士,政府官员都是文学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事,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中国的几大发明中,能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一个善待臣民,又善于接受谏诤的皇帝,肯定是会赢得朝野热爱的,甚至会得到敌国的敬重。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见辽国人对宋仁宗赵祯敬畏之深。

标签: 上一篇:韩信真的活埋了自己母亲吗?他这样做有什么原因? 下一篇:赵普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能半部论语治天下?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抢占沙发抢占沙发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

网友评论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业界动态 / 本周热文 / 你言我语

最近更新

最新排行

历史图库更多+

回到顶部